2011/02/21

馬基維利《君主論》讀後心得

  1. 政治哲學就是看清人間實相,明知求善卻永遠達不到善,又不肯屈服身為人的限制,不斷謀求方法以達完美和理想。政治哲學是出於人的不甘心和不滿足,嘗試以己力突破,在矛盾之間的處世態度與行動。《君主論》以君主建國與治國的德性和其緣由為主題,以「機運」說強調人間充滿不確定性,機運不可知也無法掌握。面對不可抗力之情境,人必須積極面對,面對成敗泰然處之,克服機運之變幻莫測及所造成的不安與怯懦便是人存於世應養成的韌性。《君主論》又主張,君王在建國與治國時,必須勇於為惡,以善盡護國職守。這部教導君主勇於面對機運之磨難大力量及為惡以救國的典籍,可稱得上是教人應如何生活的政治哲學典籍嗎?
  2. 馬基維利指出機運對人生活的重要影響,機運左右人的生活與行動,但機運不可知也無法掌控。已知機運不可抵擋,但決定人類行為的另一半來自自己,人需明白機運的存在,並思索自己該如何生活,因為『不能把我們的自由意志消滅掉,我認為,正確的是:命運是我們半個行動的主宰,但是它留下其餘一半,或者幾乎一半歸我們支配。』(第二五章)。馬基維利既指出機運難敵,又主張人應奮力保持自由意志,至少成為行動的半個主宰。在書寫的當時,以上雖是寫給洛倫佐梅迪奇,何嘗不是獻給任何讀者的生活態度。除此之外,馬基維利透過《君主論》強調,要建立全新的君主國,君王的能力(virtú)的同樣重要與必要,這組能力包括作惡事以保持權力,避免喪失國家;寧可殘暴、吝嗇和被人民恐懼,避免被輕視和怨恨,以保持一國的團結;沒有沒有益處就不需守信,但需偽裝擁有好品質以取得人民信任。君主因任務所需,行惡是為保人民生活的安定,君主面臨決策時所做的價值抉擇便無關個人好惡與一般人的道德,這就是君主的極端處境。換言之,馬基維利對具有君主專屬之能力或品德之人(a man of virtú)的終極見識及他對君主的終極進諫,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他告訴君主首要確保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靈活氣質」(flexible disposition)的人,必須根據命運和環境的要求(as fortune and circumstances dictate)從行善到作惡或反向施行。(Skinner, 1978: 138)
  3. Quentin Skinner認為,馬基維利始終看待政治世界是一個隨時必須以獅子的兇殘和狐狸的狡詐來補充立法者之理智手段的世界。(1978: 186)君王必須追求超越一己的國家利益,然《君主論》所書寫出的君主角色看似呈現出兩種善惡觀的重疊。君王須兼顧人民與國家的存續,不追求國家利益稱不上治國者,不迎合眾人善惡觀無法維持權力便無以達前者。因此,治國者為謀求人民之共同善,有時必要為惡,但在言行上宜表現出一般人民所能接受的道德觀,以獲得他們的信任。治國者必然為惡的特性是為應付眾人期待,也是君王的處事手段,而非其終極目標。
  4. 君主角色所呈現的是「好壞」與「善惡」等兩種評價標準的併陳與衝突。以挽救國家危難而發動或參與戰爭為例,殺人是惡的,若是為國家存亡而殺,這個決定是好的、正確的;若囿於善惡觀之束縛而不願殺戮,以致誤國毀國,則不殺人或仁慈就是糟糕的、錯的。善惡之分乃放諸四海皆準之價值觀,馬基維利並未給予君主以超越善惡的豁免權。他在《君主論》所提供的是君主應有之決斷標準,這是以好壞或對錯等合宜與否的標準來評斷君主之言行,增進國家利益者就是好的(對的)君主作為,反之就是壞的(錯的)。比起一般人,《君主論》中的君主角色便處於更接近神卻也更接近獸的極端的人間處境。盡職的君主必須認清好壞之評價與善惡之分無關,並面對同時達致至善又造出至惡的弔詭,以上兩者便構成這個角色的命定格局。非有這番通透認識,不足以擔當治國職守,更不足以正確理解《君主論》直指人間實相之真義。
  5. 國家的維繫有賴君主與人民間的相互信任,君王才能引領臣民過著朝向同一目標的生活。君王和人民各有該遵守的德性,應彼此瞭解對方的任務和性質,但互不侵犯。當馬基維利在《君主論》的獻詞寫下:「深深地認識人民的性質的人應該是君主,而深深地認識君主的性質的人應屬於人民」,由此可推斷馬基維利試圖以此書作為君主與人民相互認識的媒介,絕非單方面供作君主建國與治國所用。盧梭在《社會契約論》說:「馬基維利狀似給國王講課,其實是在給人民講課。馬基維利的《君主論》是擁護共和政體人士的教科書」,(3, 6: 5)則是說對了一半,而且是大多數《君主論》的讀者未能讀出的那一半。因此,《君主論》若能由君主與平民共同展讀,使身為未掌權的政治家從中瞭解人共同處世的生活難題和君王或治國者角色所展現的人之極端處境,從君王的治國之道思索人應如何生活,進而認識到『應如何生活』難以任由君主安排、由民眾要求或遵循哲學家的心智要求。君主除了必須配合眾人性情、風俗和習慣,更必須體察人之生活境況的限制。這項由治理高度的引領必須轉而追求「人實際上可以過著甚麼樣的好生活」,也就是從哲學家的眼光轉為政治家的觀點。由此,治國不再是神秘技藝且由少數人掌理的活動,而是得向公眾公開的政治家技藝。政治不再是至高權位的爭奪,而是世人共同追求人力可及之最佳生活的思索與行動。
關鍵字:《君主論》、政治哲學、人之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