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4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四到六卷:政體研究的政治性


  1. 政體研究旨在根據城邦的客觀條件、社會條件與法制條件,得出可行之最優政體,尋繹鞏固之道,使之更易長久維持。人皆要求平等和公正,但因貧富差距使各階層的平等標準不同,政體內便出現不同的正義觀和平等觀,因評價標準不同而起的爭端和衝突便難以避免,合宜的權力安排即誰適合掌權便成為必要的探問。因此,政體免於覆滅的關鍵在於讓眾人覺得自己被平等地對待,從而在權力與財富分配上,合宜地安排眾人的生活,使之安居樂業。政體研究的目的便告滿足,政體研究的政治性亦由此彰顯無遺。
  2. 亞里斯多德稱以共同利益為目標的君王制、貴族制和共和制皆為正確政體,但哲人並未解釋及誰有權力認定共同利益的內涵。城邦各階層或勢力對公共利益的內涵各有不同觀點,本就難有同一的主張。若逕以單一階層(或執政者)所認定的共同利益作為政體本旨,這類政體便很難符合真正的共同利益,亦難謂正確政體。此外,以共同利益作為正確政體的君王制、貴族制和共和制,在歷史上不僅極為少見,而且是不穩定的。其實世上各類政體的常態是傾向覆滅的,縱使出現良好政體,也常流於腐化,無法持久,這可說是政體的自然傾向。亞里斯多德所稱三種正確政體只存於概念且作為政體比較之參考點,而非真實可行或長治久安的政體。
  3. 由於各政體極容易偏離政體原初的公正原則而產生政體的流變。究其原因,不同階層為求平等而導致內亂,有時鄰近國家的強大,也可能導致政體的轉變。任何政體並非天生穩固,政體更迭和覆滅是常態,因此需時時關注城邦勢力的均衡並適時給予合宜的調整。政體研究在瞭解各類政體的本旨和變化的原因後,因應國民財富分配狀況與階層關係,做出符合多數人公平觀的權力安排和官職分配,以達政體鞏固的研究本旨。
  4. 然而,政體研究不可能鞏固任何政體。亞里斯多德提出混合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的共和政體,混合的方式則是從財富分佈狀況開始,結合兩種政體的特質,即窮人與富人/自由與財富。共和政體結合社會不同階層的平等觀,保持政體的持久安定。但亞里斯多德認為由中產階級執政才是共和政體的最佳狀態,因中產階級安分守己、聽從理智,可仲裁窮人和富人。但若中產階級的人數少於窮人和富人的總和,中產階級執政的共和政體將難以出現。國民財富的總量與分佈狀況雖攸關政體穩定及最佳政體之建構,然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並未論及。
  5. 政體是讓大多數人安定度日的權力安排,政體研究的目的是使各類政體長治久安。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透過議論政體之好壞,改善自己所處的環境,追求經濟自足和城邦安定。人的政治性使人難以迴避「人應如何生活」的價值抉擇,人致力求善但無法因此去惡政體研究證明任何政體皆難免傾頹,人又致力尋求安穩可行的政體,這除了出自人之政治本性,也是人追求超越與完善化的天性的展露。
關鍵字:政體研究、平等觀、混合政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