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7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第四到六卷






良善之城邦需要教育
  1. 對於每一個人和對於城邦共同體以及各種各樣的人群,最優良的生活必然是同一種生活。亞里斯多德認為擁有幸福的生活就要使整體城邦追求德行、不偏離正道並實踐之,因為善良的行為即是目的,如同那些認為一個人的好生活在於財富的人,當整體城邦充滿財富時就會有極大的快樂。但並非每個人對德行都擁有相同的態度,因此一個精明的立法者的目標就是把城邦中的種族結合在一起,盡可能的擁有幸福。
  2. 政治家和立法家應了解構成一個幸福城邦的要素,以便產生優良的政體。亞里斯多德指出人口要考慮數量和性質,他認為應以城邦的自由人數量為基準,適當的人口控制、劃定的疆界並施予法律,良好的法律就能產生秩序使城邦內的人自給自足。政治家和立法家尤其要讓城邦內的公民應具備互相友愛的德行,因為對方是自己的同伴或朋友更容易激發人類不甘屈服和統治的心。
  3. 城邦以自足的生活為目標,就必須考量城邦內部的階級種族分配的資源和職位。這包括了城邦和共餐制的位置、德行的生成和政治行為都需要閒暇,亞里斯多德區別了成份跟部份,他認為工匠、農民只是城邦的成份,而武裝人員和議事人員是城邦的部份,他們才是選擇正確的目標和行為,引領城邦整體迎向善。
  4. 想成為一個善良的城邦,故其內部的公民就必須是善良的。亞里斯多德認為人要通過本性、習慣和理性三種途徑成為善良的人,因此要藉由教育學習,將優良的事物植入公民的靈魂,因為人如果偏離了高尚的生活,則城邦就不是幸福的。除此之外,還要結合立法的力量關心城邦公民的婚姻狀態,考慮公民生育的時間,並在孩童出生之後用自然的差異來劃分,監督兒童的成長,並且用記憶和教育彌補自然的不足。
  5. 立法者最應關心青少年的教育,教育他們如何適應生活其中的政體。亞里斯多德的教育劃分為讀寫、繪畫可用於生活的知識層面,體育使人勇敢,音樂則可讓人放鬆幾點,其原因在於人群居並非像動物殘暴的結合,而是伴隨著溫順的性格。他認為人的本性是為了閒暇,因為閒暇才能帶來幸福、快樂的感受,故除了體育訓練人勇敢,他認為學習音樂可造就青少年良好的判別能力和欣賞能力,音樂帶來陶冶的作用要取其中庸,因此亞里斯多德最終教育的目標乃是中庸。
  6. 生活在一個城邦中,無論是任何政體,人都脫離不了應該如何生活的命題。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點出人是政治動物,自給自足是城邦的目的,但人與人之間會為了平等而產生衝突,因此穩定城邦、引領整體的幸福,必須要由教育調和至中庸,中庸內同胞的關係將沒有衝突,趨向穩定的政體,然而這卻可能抹煞了人之間的政治性。


關鍵字:良善、教育、中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