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5

柏拉圖:克里托篇


蘇格拉底的好友克里托來到監獄裡探望蘇格拉底,除了告知他明天就要行刑,克里托也將脫逃的計畫傳達給蘇格拉底,希望能勸說蘇格拉底不要接受死刑。但蘇格拉底面對死亡,仍不改對於「善」的執著,用問答的方式告訴克里托今天他成為一個犧牲品,並非法律所犯的過錯,而是自己的同胞任意的行為,這段對話錄形成了《克里托篇》(Crito)。
蘇格拉底用法律來代表行家的意見,把國家比喻成主人,認為人民沒有進行報復的能力,並且堅持對於善以及不作惡的想法,也就是無論蘇格拉底逃到哪裡,他國的愛國者都會視他為背叛者,最終蘇格拉底順其自然的踏往未知的道路。
或許是對於同胞的無知早有自覺,蘇格拉底才要用真話不斷的提醒人們的行為,但是當同胞將他送往死亡,他也清楚的明白他的死不是因為國家和法律的不周全,而是同胞的愚蠢,為了不傷害任何一項─國家、法律、朋友,因此死亡變成一種必須的犧牲。然而,若是法律對蘇格拉底就像神喻,我們能將神喻能作為裁定對錯的標準嗎?國家和法律的關係是什麼?何者才是權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