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4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三



人類的決定、行動總牽扯到話語的說服和被說服,從第三卷第三章到第五章裡,對立的兩方各自為立場辯護,無論是說真話或謊話,我們都可以從中發現人類在面臨死亡的脆弱、生存的抉擇,以及對革命的墮落,甚至發掘藏在辯論背後的動機。

雅典認為密提林長期以來預謀暴動,因此決定將全體成年男子處死,婦女未成年的孩子則貶為奴隸。這個決定引發了克里昂(支持死刑)和戴奧多都斯(反對處死)的辯論,從辯論詞中不難發現克里昂對權力的渴望、對民眾的不信任,他主張雅典在密提林事件的處理上,必須殺雞儆猴,避免其他同盟國利用小藉口而暴動。反觀戴奧多都斯,他認為人提出「誠實的建議」或「壞的建議」同樣讓聽眾疑惑,因為在這個世界裡,幾乎不可能講「真話」,就算是好的意見也必須「說謊」。他主張若是死刑有效力,那麼當初密提林就不會發生暴動,而是雅典應將密提林的事件轉化為自身的利益,給予城邦悔改和納稅的機會,雅典在此除了贏得美名外,也多了額外的收入。

在底比斯人與普拉提亞人的辯論中,普拉提亞人先是提醒斯巴達人 ,他們曾經幫助其祖父輩,但底比斯人卻指出:過去的善行只能對被害的人有幫助,但行為錯誤、美好的言詞通常只是掩護罪行的煙霧。因此,現實世界並不會回顧過去的誰施予的恩惠,而是以利益作為選擇和合作的首要考量。這樣的概念在第三卷第五章更加明確,因為革命引起了動亂,故許多原則在此而轉變,雖然各自有主張,但實際上無不為了自身利益。他們不受正義和國家的約束,唯一個標準是自己的任性,革命讓整個品性墮落,民眾間彼此猜忌、無法信賴。

倘若現實世界就是以利益為考量,我們可能對他人講真話嗎?如果民眾間沒有信賴的關係,一個國家又該如何維繫價值?

1 則留言:

  1. 提問之後的思索不容易,但獲致的想法更為寶貴,請努力貢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