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1

《申辯篇》提問三 97114140

《申辯篇》提問三 97114140
倘若面對是非、善惡、對錯、利弊之論辯,少數人因恐懼大多數人而選擇噤聲,無人反對的多數人如何不成為多數暴力?

對於事情的是非、善惡、對錯、利弊,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標準,在《申辯篇》中蘇格拉底所堅持的標準與大多數人的標準不同,就算有少數人是贊同他的標準的,也因為恐懼多數人或者是受到蘇格拉底的言語激怒,喪失了理性,而做了不正確的判斷。

蘇格拉底在《申辯篇》中曾提出一長串的名字,來證明他的言語沒有腐蝕年輕人,蘇格拉底認為,那些曾經受到他誤導的人應該會出面指控他,如果沒有的話,那表示那些指控他的人只是在睜眼說瞎話而已蘇格拉底甚至還提及了那些年輕人的親戚們,蘇格拉底表示,如果那些年輕人受於壓力不能親自出面,那麼他的親戚們總會出面幫他做證吧?

在少數人因恐懼於大多數人時,他們選擇了噤聲,但我想那是另一種抗議,一種「無聲的抗議」。那些支持蘇格拉底的人,如果在這樣的場合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那麼往後的生活會有多大的壓力不難想像,也就等於被貼上"支持蘇格拉底"的標籤,所以他們選擇保持沉默,不對多數人逢迎拍馬屁表示支持,也不給予蘇格拉底支持。我想這是大多數人在對於這樣的論辯時所決定採取的態度,唯有這樣才能保護自己。

會產生多數暴力大多與制度有關,試想若這場辯論會表態的方式是「不計名發言」呢?那麼事情還會依同樣的情況進行嗎?那些支持蘇格拉底的人便能暢所欲言,因為他們不用去擔心支持蘇格拉底之後所產生的後果。

美國政治學者Austin Ranney將民主政治定義為:「一個依據主權在民、政治平等、人民諮商與多數決等原則而組成的政府形式。」蘇格拉底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展開一連串的辯論,結果為何已經是眾所皆知了。在民主政體之下,「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似乎已經成了指標,但是這其中仍存有許多的問題。《申辯篇》裡我們得知多數的意見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在理想的民主體制下,我們都假設人民是理性思考的,但是在《申辯篇》中,我們看到蘇格拉底不斷的激怒陪審團,讓陪審團失去了理智,甚至陪審團已經不願意再聽蘇格拉底想要表達甚麼了。在這裡幾乎可以省略掉那些君主專制國家對於民主政體下"公民素質"的懷疑。這樣不禁讓人思考起民主這樣一個政體了。

(代p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